在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能源转型成为各国政府乃至企业的重要战略目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近年在新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浙江省为例,这里不仅仅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沿阵地,更是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案例。
自新型电力系统概念提出以来,已经走过三年历程。在这一体系中,源、网、荷三者的角色正在不断重塑,实现了深度的融合与协调。源头即为电能的供应侧,主要关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如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等;网则代表着电力的输送和分配,承载电能从源头到终端的过程;而荷则是电力的需求侧,反映终端用户对于电力的需求。《中国电力报》援引的数据指出,在全国累计的发电装机容量中,新能源电源的装机比重明显提升,凸显了新能源在整个电力供给体系中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省份之一,浙江在新能源的布局与开发上展示了其独特的优势。依照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9月底,浙江的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超越52%。风能和太阳能作为主力军,对提升新能源的整体布局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浙江海宁尖山新区,屋顶光伏的铺设令其人均光伏装机容量高达15.7千瓦,光伏渗透率更是超过96%。
在尖山新区所见,25台风机在杭州湾岸边徐徐转动,生物质能电厂的蓝色烟囱高高挺立,构成了当地新能源发展的生动景象。当我走访不同的新能源企业时,深切感受到浙江政府在新能源赛道上不断发力的政策导向与执行力度。海宁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褚明华提到,近年来政策的推动和企业的努力使得该地区形成了良好的新能源开发氛围。
然而,在快速地增长的背后,新能源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消纳和调控的挑战。比如分布式光伏项目的网接入问题,尽管浙江在这一领域相对领先,但仍有部分地区遇到并网困难。这样一些问题的出现并非孤立,而是整个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平衡挑战。正如褚明华所说,电力系统在一直在变化中寻求平衡,电能的固有特性使得平衡的逻辑显得很复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浙江各地经过不停地改进革新,研发了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平台,通过对分布式新能源的调度管理,实现了多级协同与互动。这不仅提升了电网的灵活性,也增强了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确保电力的稳定供给。具体来说,这一平台能够对不同侧资源做多元化的分析和调控,自动生成优化策略,努力寻找到供需之间的“自我平衡”。
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创新始终是推动自身转型的重要动力。浙江依托物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推动了电网的智能化建设与应用。诸如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兴模式,正成为各方参与电网运行的重要力量。
以晶科能源为例,作为浙江本土的光伏企业,其历经了从小企业到国际市场领先者的转变,这得益于持续的创新与研发技术。每十块光伏组件中,就有一块来自晶科,这不仅让其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更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通过实干、实绩、实效的导向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浙江的电力企业正朝着高水平发展的目标稳步前行。
面对面临的挑战,浙江积极探索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以市场化手段进一步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是新时代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自2021年绿电交易启动以来,浙江省的电力市场注册用户已超12.7万家,成为全国电力交易的领头羊。
在未来,浙江还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和储能的市场化交易,逐步形成双边参与的竞价机制。这无疑为新能源的投资收益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为新能源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历史时期,新能源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既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生态转型观察的一个样本。浙江的实践为全国新能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如何构建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电力系统。
未来,新能源产业将如何迎接挑战,如何深度融入市场,将产生怎样的生态效应?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持续关注与探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不仅是电力行业的机会更是国家经济社会全方面转型的重要体现。我们应共同期待一个绿色、清洁、高效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